阿破的旅行經驗不多,
卻在短短幾次的旅行中,不停的思考旅行的意義與方式。
2005年,我的護理系好朋友把我拉進了一個要去德國自助旅行的11人團隊,
去了18天,那是我第一次自助旅行。現在,我只記得由我跟朋友規劃行程的前六天,
後面12天則是由其他隊員規劃,就像在跟團,幾乎什麼都不記得了。
第一次自助旅行很新鮮,看見了不同於國內的風景,
用自己的雙腳和嘴巴,問出了路,也問出了旅行的意義:「去看見那多采多姿的世界」。
2006,去了雲南四川,人少,更有很多時間是一個人行動。
我愛上了貧窮背包客的路線,走進必須花上6小時徒步翻過山頭的梅里雪山山腳下的下雨崩村,
那兒很偏僻,連居民都不多,吃飯洗澡都非常不方便,但是這段時間是我最享受的時候。
這趟旅行,我知道「一個人也能在這個世界來去自如」。
2007,跟研究所同學一起去了希臘,一個把全世界的藍色與白色都用光的地方,
美,非常的美,短短幾天,我拍了六千多張照片,現在,心裡什麼都沒留下來,
只剩下那些沒有用心好好欣賞而只顧著拍照的照片。
如果說希臘算是世界前幾名的美景,那我已經去過了,我問自己,
「難道旅行就是一個景點踩過一個景點嗎?」
就像是那地圖上仍未收集到的旗幟,信箱裡那未讀的郵件,BBS那未讀的文章,還有facebook上面,那未閱讀的動態訊息?
自助旅行對我來說多了一個問號:「我的目的只是那些未曾見過的風景嗎?」
終於,我打算改變我的旅行方式,我希望能在一個地方待上一段時間,讓自己融入當地文化。
2008,印度志工之旅,完成了我的這個概念,62天裡,
有6週都在工作,每天都必須搭公車上班,和當地人一起擠公車,一起上菜市場,一起排隊買票,然後也一直被插隊。
這次,我深深的感覺到,如何在這樣巨大的文明下,保有自己的姿態。
但,在與外國志工/當地印度大學生的交流下,常常被問到:「台灣有什麼?」
我這才驚覺,出國幾次的我,卻從未好好的看過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鄉。
志工之旅,又改變了我對旅行的定義:「為什麼一定要到國外旅行呢?自己可曾認真看過台灣這塊寶島?」
2009,當兵很幸運的抽到了台東,這個離我家坐火車要6個小時的地方,
放假,我常常不回去,就留在台東的民宿幫忙,「以工換宿」的生活,
讓我看見了,在不同土地上人民生活的方式。
「旅行,是遇見不同的人,看見他們的生活方式。」
2011,在雲林縣政府的邀請下,走進雲林拍攝,對我來說,仍然像趟旅行,
開著車,走進陌生的土地,雖然在台灣,卻一個人都不認識,也不知道要拍什麼。
沒有設限的拍攝條件,無疑是給了我一個大難題。
對我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認識台灣,而且是很認真、深刻也有壓力的。
一年多來,從表層的風景,慢慢的進入了人民的生活,再進而發現了土地上認真的靈魂,
更有許多年輕人,想要回到自己童年記憶的故鄉,他們很努力,為了改變這塊土地,讓更多人可以回家。
這趟不設限的旅行,對我來說,我看見了許多動人故事,卻也是一趟自我尋找的過程,
在這樣與鄉土靈魂對話的過程中,我看見了自己空缺的角落。
旅行,現在對我來說,已經是「追尋自己人生缺角的過程。」
走過了歐洲、亞洲、愛琴海,東南亞、台灣東部,西部,
幾次的旅行,「旅行的意義」一直在改變,「人生的夢想」,也跟著改變。
走到了現在,看過了異國文化,絕美風景,當地人文與不同生活的姿態,
最終,心理在追尋著什麼?旅行,對你來說到底是什麼意義?
人生走到了現在,我走進了雲林,因為看見了大家,也才看見了自己。
《雲林有大家》這本書,將在五月底上市,邀請大家一起看見我的「旅行的意義」。
(預購~5/15,贈送北港朝天宮的香火袋,保平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