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很早就體力不知的睡去,今日早上很虛弱的醒來,大概是昨晚吃的太少,於是打電話給民宿老闆,才知道沒有提供早餐,說的也是,一晚700元的民宿如何能提供早餐呢?於是問問有沒有出租機車,沒想到租金意外的便宜,頭腦不太好,總之只想要快點換機車快點出去吃早餐,所有的裝備也能放在腳踏板,省下體力來拍照,當然移動範圍也大增,一整天走下來,覺得金門挺適合機車移動。
「奇異的華麗古城」
若我要出本金門的書,那書名就會是「我在金門曬棉被」。如同昨日,今日對於老房的感覺仍然一點都沒有,不知為何,今日遊走於數個聚落,發現少了一點人的味道。
(上:拍攝現場,下:移動時的裝備(片盒都裝在綠色小包包裡,脖子上掛著RolleiFlex, 其他的放在機車腳踏板))
沒錯,建築美觀或許是來自於金門豐富的稅收,國家公園管理處不停的鼓勵民間修復古厝,轉型成民宿,讓遊客體會其建築文化。但整個聚落幾乎只有數戶人家,只要看有沒有晒棉被或是老人在外就可知道,於是他變成一種「詭異的華麗空城」,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的遊子才會填滿整個村莊。但很怪,雲林也是如此,但是居民或老人卻處處可見,環境雖然破舊,但是卻很有人的味道,而金門剛好相反,沒有人的痕跡,建築卻是新穎。若以馬祖來看,人少的村莊就會荒廢,但是時間會在建築上面留下痕跡,變成歷史證據,而金門在建築上的刷新,完全抹去了人過去生活的痕跡。
我想這是我目前不喜歡古厝而喜歡還遺留著人的氣味的棉被的原因。
於是曬棉被變成了我心目中金門的第一名景觀,古厝與風師爺根本是排不上了,今日剛好在水頭遇到民宿主人,向他詢問了此事,他表示夏天吹南風,南風從海洋帶來了濕氣,因此常常需要晒棉被,尤其是梅雨季節之後,大約五~六月可以說是曬棉被的高峰期,而冬天吹北風,帶來的是乾燥的大陸空氣,自然沒有晒棉被的需求。
棉被篇已經獨立一篇: http://propc.pixnet.net/blog/post/32410967
「機車與腳踏車」
金門古厝聚落,地面上鋪的建材很特別,看出到台北市歪七扭八蹦蹦跳跳的永遠路不平的樣貌,始終平平整整,適合騎機車與腳踏車鑽入每一個小巷子,不知道是如何處理,但我佩服金門的交通建設,馬路寬又平,路燈也非常的明亮,只是唯一的美中不足,是那轟隆的引擎聲,總是會破壞整個幽靜的聚落氛圍。
「翟山坑道」
這是一個有一點奇怪的地方,現在放著古典樂,到底該配上什麼音樂我也不知道,但是總覺得有那麼強的違合感。
午餐在水頭聚落的「金道地」蚵仔煎用餐,不過一盤蚵仔煎70元,一碗丸子湯50元,還是讓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有比台北吃飯貴的地方。
晚餐則是在朋友推薦之下到 記德海鮮 用餐,一個人很難點餐,於是只好點了一盤醃生蟹解解饞,非常的有特色,生的螃蟹肉猶如果凍一樣,十分有嚼勁。
最後送上幾隻風師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