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是蔣勳第二場的演講,我一點十分左右就去排了,
結果就看到了一大群人已經在排隊了....@@

一直等到三十分才放人讓我們進去,不過位置也沒很好,在中間偏左,
不過至少比上次的視角好多了....:)

今天算是第二場的雕刻演講,之後的第三四場就會介紹他的繪畫:
創世紀還有最後的審判。

首先回顧上星期所講的:

聖馬可建立了精英學院,米才有辦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後變成大師,
而也別忘了那座孤兒院是布魯內列斯基建的,而這位建築師,就是蓋
百花大教堂的那位建築師 :)

自從米23歲做出了PIETA的作品之後,突破性的概念,還有令人折服的詮釋,
造就了他年紀輕輕就地位崇高的高峰,但是,一個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23歲,
而米之後是如何不斷的創作出讓雕刻家五百年來都無法超越的作品呢?
答案就是:不停的超越自己。

=======midici家族陵墓=========

今天首先要講的是他為Medici家族所設計的陵墓,分別是第三代的羅倫佐跟第四代的
朱裡安諾。這個教堂,就在佛羅輪斯往北走,就可以找到屬於medici家族的
圖書館跟紀念碑。

1519年~1521年是李奧十世在位的時候,這時候他就叫米為他們的家族設計一個陵墓,
在該家族陵墓的地下室,很不幸的1521年李奧十世就去世了,這時後患了一個荷蘭來的
教皇,叫做哈德里安,但是他在位不久1523年他就去世了,很幸運的,medici家族的
克里蒙七世又當上教皇了(米的同班同學),而這個不朽的作品,就從這年,一直做到了
1533年,才完成了這個永垂不朽的家族陵墓。

米從23歲以來就是一直扮演著一個雕刻家的角色,但是這個作品對他來說,
他必須扮演著一個建築師,設計師,還有雕刻師的角色,這對米來說也是一項挑戰,
而對於米來說,如何才是贏?答案是:去突破自己被限制的生命。

於是讓我們來看這個家族陵墓,首先是他呈現的風格與色調,
非常簡約的風格,基本上線條就只有方形跟圓形兩種。
而在色調上,世非常簡單的白灰色牆壁,還有靛藍的裝飾。
(我忘了是啥顏色,手邊找不到圖片...連蔣勳的書裡也沒有...)

在風格上,為甚麼米會選擇如此簡約的風格?
一方面是medici家族已經到了第五代(?),
不像第一代會把自己畫在聖母面前捧著一堆金幣那樣的財大氣粗。
另一方面,米也希望給medici家族第4,5代一個簡約的感覺,
為什麼他可以做的華麗至極,但是卻要選擇最單純的表達方式呢?
因為唯有在非常的富有過,華麗過之後才會知道素淨的難得。
(我喜歡 素淨這個詞..:) )

在整體的線條上,我們看到了相當簡單的方與圓。
方在中國來說就是矩,圓在中國來說就是規,而規矩就是中國最常見的一個名詞。

而這個天圓地方的概念一直到天壇,這概念還是一樣的。

圓,有包容,柔軟的感覺;方,有頂天立地的感覺。
視覺會受到建築的引導,(而你的視線經過我的符號將會被引導到哪邊?)(我喜歡這句)
:柱邊的直線線條引導我們的視線來到了柱頭,之後在分岔開來,
分別形成兩個弧線,而再上去,就是一個圓,這就是屋頂了。
這樣的建築包含了兩個感覺,一個是方的安靜,還有圓的律動。

這就是我說的方與圓:


而這樣引導的感覺在台灣是看不到的(or China),因為在台灣的建築or寺廟
所有的視點都是水平移動的。
而這邊值得提到的是,歐洲不允許沒有端景的存在,
而端景的存在可以給人有 此端-彼端的感覺。
比如說香榭理麝大道的兩邊,一邊是凱旋門,另一邊就是羅浮宮(?),
但是這個所謂的端景的概念,在台灣來說就是路衝的概念了,
真的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

但是為甚麼在牆壁上方的橫線是粗的在下面,隔了一點空間之後,才是細的橫線,
因為寬的直線有穩定的力量,而細的直線有流動的力量,如果倒過來就不對了。

美是一種選擇。 我們該如何抉擇,才能搭配的最好,創造出最高的美?

而非常高的天花板會給人一個自由,舒展的感覺。
一個人住在一個空間裡面,所感受的感覺,這力量比什麼都還大。
(我超同意這點...所以為甚麼我不住花天板低的房子...)

再來看到這個空間的佈置,配置如下:
內部空間全景:


勞倫佐
聖母像 祭壇
朱理安諾

而在聖母像這邊,左邊是彼得 右邊是保羅(?),中間是聖母,
在開始講雕像之前,我們注意到這個空間中有著兩扇小木門,
而這個木門是給活人進出的。
木頭,在中國來說代表的是東邊,代表青色,代表生可以延續和生命的感覺,
所以是給活人走的,而石頭,才是給死人的。

(oh,my god...真酷的句子)

現在講到羅倫佐的陵墓,我們可以看到在上面是羅倫佐的像,
下面是一個棺木,上面有兩個分別代表黃昏和黎明的人像。
讓我們來看看米是怎麼詮釋生死的,首先,上面的羅倫佐像,
代表的是生,下面的棺木,代表的是死。

那什麼隔在中間?就是時間,
這邊可以舉個例子,為甚麼母親在撫摸兒子的身體的時候,
前一秒鐘,身體還是熱騰騰的,但是後一秒鐘,身體就馬上失去了體溫?
這生死之隔就是時間,所以,米在生與死的中間放置了兩個人,
分別代表黃昏,一個代表黎明,用時間的概念來把生與死隔開.....
->米已經走到了哲學的境界。

而在羅倫佐像左右兩邊的神龕是空的,為甚麼米要把他留下空白呢?
這個空白,有等待的意思,

我死之後是誰會繼承我的精神呢?這個空白留給別人....
(這邊不太確定...)


羅倫佐:
羅倫佐陵墓全景:

羅倫佐特寫:

再來我們正式的來看到羅倫佐像,這雕像表出來的是一個詩人的感覺,
一個靜的感覺,
而相對的,朱理安諾是一個軍人,一個行動者的感覺,給的是一個動的感覺。

在羅惀佐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眼睛看右下角,而左手做沉思的樣子,
完完全全的是一個詩人的樣子。

當揭幕的時候,克里蒙七世問說:為甚麼羅倫佐不像他自己,
而朱理安諾也不像他自己,米給的答案是:
一千年後,誰還會記得他們的長相呢?
如果我們要紀念一個人,我們應該表現出他的精神,他的善良,
他的溫柔,所以最重要的是精神,
此時的米已經不再為像不像而困擾,在於能否傳達他所想表達的精神。

而為什麼羅倫佐像下面的時間是黃昏與黎明呢?
因為一個沉思者所要搭配的時間應該是溫柔的,所以米選擇了黎明與黃昏,
而相對的,朱理安諾的像要應該搭配的時間應該是強烈的,
所以米給他選擇了白天與夜晚兩個時間。

黎明:

米所表達的方式是一個裸女,剛從沉睡中醒過來來的狀態,
眼睛,嘴巴都微微的張開,給了我們懵懂,朦朧的感覺,
感覺這一切都會慢慢甦醒。
所以注意的是米從不用女性模特兒,所以就算是女性作品,
還是可以看出其臉上有男性特徵,只是米會把他修改成比較接近女生的樣子。
這跟他的喜好or性向有關....

黃昏:

米所表達的方式是一個裸男,回頭看著過去的一整天白天,
而他的臉則是一整個滄桑的感覺,也是給了我們一種霧化的感覺。


蔣勳說他家就住在淡水碼頭那邊,每天他總是會看到年輕人買了新的萊卡相機,
拍了最美麗的落日之後就離去,但是他最喜歡的是,那一絲絲的光線慢慢的在海上消失
的感覺。
朱利安諾全圖:

朱利安諾:

像一個軍人,一個行動者,有一種馬上就要站起來的感覺,
=>一種動的感覺。可以注意到他的腳後跟已經離開了地板。
而這種強烈的動的感覺,米選擇了用日夜如此強烈的對比來搭配他。

日:

下半身向右轉,上半身向左轉,而在肌肉上感覺到了海洋的澎湃,
看不太到五官,想表現的是日正當中,眼睛對著太陽不能睜開的情況。
而此一雕塑也打開了矯飾主義的風潮,因為型態是刻意所塑造出來,
這樣高難度的動作平常不太可能出現,但是米卻用這樣的方式來
精確的傳達他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方面超越了達文西。

而這樣如此陽剛的感覺,肌肉爆出,青筋明顯的感覺,這非得要用
哲學的角度才能解釋這樣的作品。

夜:

一個在沉睡的女人,這邊看到了米從所未有的東西:貓頭鷹與面具,
而在她的頭上也可以看到月芽,還有星星,這都是相當象徵性的東西。

而面具所代表的意思,就是米覺得白天的人們都是在面具之後,
他也拋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在死亡的時後會不會拿下面具呢?
他也希望他自己在死亡之後是拿下面具的,而不是帶著面具的偽善人類。

而在面具後面,米刻了一首詩
"睡得深沈,比大理石更加寧靜,
在這罪惡,恥辱的世紀裡,
不要醒著,也不要感覺,
這正是令人羨慕的夢境,
別叫醒我吧,聲音要輕。"(書裡寫的)

到此,整個medici家族的陵墓就介紹完畢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米從40歲開始就有痛風了,
每天起床,他都要很辛苦的才能移動他的雙腳,
如此笨重的身體,但是只要米一碰到雕刻,
就會迸出令人驚人的生命力,那敲擊的力量,
正撼動著石塊與歷史。

=======Meidici 家族圖書館==========


整個圖書館跟陵墓一樣呈現了相當的簡樸...
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整排米所設計的桌椅,
一整排都是類似我們圖書館看報紙的那種桌子,在這邊,
你可以借到小羊皮所抄寫的古文,盡情的瀏覽...

而最有名的是他的樓梯,中間是呈現波浪形的階梯,
然後兩邊的階梯則是相當規矩的長方形階梯,然後在匯集到中間去,
此階梯被象徵為是知識的階梯。
而知識的階梯是欲窮千里目,可以看到更多的知識....

一個圖書館之所以為圖書館,不是因為他藏書多,
而是他提供了一個相當方便的閱讀環境,
主要的力量在於能夠給下一代知識的泉源。

雖然人的身軀很笨重,但是可以藉由知識的翅膀而飛翔 :)

另外在室內的柱子上,可以注意到他都是從牆壁裡面拉出來的,
這是文藝復興的一個特徵,而如果在中世紀,柱子會是鑲在裡面的。

另外,從室外相當吵雜環境,進了門之後,首先會先看到的是一個前廳,
前廳,代表著一種從戶外空間到室內空間的一個轉換的過程,
這就是家裏可能會有個屏風然後有個換鞋子的地方的道理是一樣的。

以上包括陵墓和圖書館都是1533年以前的作品,是米57歲之前的作品。

另外一提,東海大學有一個文理大道,一邊是文學院,一邊是理學院,
靠近文學院那邊的柱子是圓弧行的,靠近理學院那邊的柱子是方形的,
分別代表著感性與理性,這燈光都是低的,一點都不刺眼,
而這個大道在當初建蓋時候就規定:終點不能有建築物,
因為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最後他還是蓋了一間建築物,
而它,是圖書館 :)

===========作品:勝利(1530年作)================
藝術界有傳一個謠言,
就是這個作品的男子可能是跟米有曖昧關係的男子cabalieli,
但事後證明,米認識該名男子是在1532年,所以就排除了這個因素。

從這個作品可以看到一名年輕的男子壓在一個老人的身上,
而這個老人垂著頭,彷彿打敗了。

這作品是要傳達米自己對於人生的體驗,他覺得他什麼都能打敗,
唯一不能打敗的就是時間,於是他用了一個年輕跟一個老的人來作對比。
而如果沒有對生命有如此的領悟,米是不會把自己放在如此卑微的位置,
當一個最悲屈的角色的。

==========作品:囚=================
別的書可能把他翻成囚犯,但在中國來說,
囚這個字本身就代表著人被關著的意思,
所以如果是用囚犯這個詞的話,意思可能就改變了。

米做了四個題目都是囚的作品,而這四件作品,
一直到他去世都一直放在他的身邊作修改,
也代表著他一直在修改他自己本身的錯誤,
因為這是他的體悟。

而這四件作品就是米對人生最大的體悟:
他認為每個人的肉體都是靈魂的煎熬,靈魂想飛,
但是肉體卻笨重的無法飛翔。

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在被囚禁的狀態,
所以開心,其實這是自得其樂。
這就是為什麼可以在米的作品中看到笑的臉的緣故。

而在這四件作品裡也可以看到雕工的改變,從精雕細琢,
用羊毛皮把整個表面磨亮,一直到這四件作品的大刀闊斧,
每一刀肯定的力道,都留下了對生命最深刻的體悟。

米也明白,新的東西不是最好看的,凡是得經過時間的磨練才是最好看的。

某大師在年老的時候,人家問他要不要去拉皮,
他說:這是我好不容易留下的痕跡,怎麼可以把他去掉。

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的身體都連著一塊粗獷的石頭,
彷彿這些人要從石頭裡面掙脫出來的感覺一樣,
而這些石頭,就是他們的囚牢。

米說:這每一個石頭都囚禁著一個生命,我要把生命從裡面釋放出來。


===============作品:PIETA - 1 ============

在米晚年的時候(72歲),想為自己的墓碑作一個作品,
於是他選擇了他23歲時候所做的成名作品PIETA,作為他最後的代表作,
而米在晚年所做了三次的PIETA作品,可以說是對這一生的回顧,
也可以從三次作品中看出米對人之將盡的覺悟一直在改變。

而這個第一個作品,耶穌的身體呈現向下滑的傾向,
而一旁的聖母,還有仕女在一旁努力的把耶穌的身體撐起來。

聖母的臉貼著耶穌,希望把自己溫暖的體溫傳給耶穌,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復活過來。

而在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老年的男子低頭看著這福畫面,
藝術家們考究很久,最後發現這就是米自己....

而這代表著,男子從上面俯瞰這耶穌死亡的情景,
象徵著米在上面看著自己的死亡.....

===============作品:PIETA - 2 ============

在第二件作品的時候,米自己消失了,
只剩下聖母和女傭,以及耶穌,
而其中聖母跑到了耶穌的後方,用右手撐過耶穌的腋下,
幫助他支撐身體。

到了這個作品,米所要傳達的是:
在自己死了之後,為甚麼還要出現在作品之中呢,
如果還對這個世界有所眷戀,那永遠不可能解脫...
(這我自己解釋的 = = )

此作品擺放在大教堂後面的博物館,
整間博物館只有這個雕像,而且是放在樓梯旁邊的小空間,
很少人會去看.........

===============作品:PIETA - 3 ============
第三件也是最後一件PIETA作品可以說是米的最巔峰之作。
這個作品放在米蘭。

這個作品,連一旁的仕女都看不到了,剩下耶穌和聖母兩個人,
而如果從右邊來看,卻是聖母支撐著耶穌,一個往下墜落,沈重的感覺。
雖然從右邊看,耶穌的身軀對於聖母來說是個沈重的負擔,

但從左邊來看,感覺是耶穌背著聖母在飛翔,
整個作品呈現一個新月型的形狀,在耶穌死了之後,
他的靈魂反而能承載著聖母而飛翔。

而在聖母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尚未完成的痕跡,
有兩張臉,一張是靠近耶穌,給予想要擁抱耶穌的感覺,
另一張臉是遠離耶穌的,給予不忍心看耶穌死去的感覺。
而到米去世的時候,米還沒有決定要用哪一種方式來表示這個作品。

在三件PIETA中,這個作品是我覺得最成熟也最動人的作品,
為此劃下了一個雕刻的鴻溝,讓五百年來的雕刻家也無法超越。
從左邊看:

從右邊看:


=================作品解說完畢=================

凡是一個作品,如果沒有辦法提升到心靈的層次,
那這個作品將會被時間的潮流所淹沒。
技術人人有,但是要如何詮釋一個被詮釋到爛掉的作品,
這就是一個藝術家該突破的地方,有獨特的見解,
也有足以說服人的詮釋,這個作品才能永恆的流傳下去。

所有的藝術品,音樂,繪畫,雕刻,都是一樣的,
美是在於喚醒你對生命的共鳴,如果你對生命沒有體悟,
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那我相信你很難對美有很強的共鳴,

所以,要貼近藝術,要對美的事物感動,最好的方式就是體驗人生。

(完) by prop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ropc 的頭像
    propc

    非常"破批西"

    prop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